2023年4月7日 星期五

「認真努力類型」者 是最不易察覺到壓力







 

「認真努力類型」者最不易察覺到壓力

「認真努力類型」者最不易察覺到壓力.jpg

 

做事一絲不苟、責任感很強、凡事要求完美的人,對於現狀會有「過度適應」的問題。

所謂的「過度適應」,就是漠視自己的情感或需求,過度順應周遭的環境。

像這樣為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或符合別人的期待,有時雖然感覺很吃力,卻仍然過度努力且勉強自己,結果反而會形成壓力。

個性上有這類傾向者,千萬不要忽視身心上的徵兆,當身、心開始出現某些症狀時,就應自覺自己已經陷入壓力狀態了。

 

壓力自覺小叮嚀:

潛藏於環境或習慣下的壓力很難被察覺。

過度適應類型者,會無意識的囤積壓力。

 

切忌曖昧不明,拒絕時要果斷

 

切忌曖昧不明,拒絕時要果斷

切忌曖昧不明,拒絕時要果斷.jpg

 

容易自律神經失調者,往往過度在意別人的眼光,無法拒絕被委託的事情,但事後卻懊悔不已。

其實,這也是造成身心壓力的一大來源。

如果真的有困難,就應該說清楚自己的狀況,果斷地拒絕對方,切忌曖昧不明。

當然,這時一定要說明拒絕的理由,並跟對方傳達「雖想幫忙但力有未逮」的心情與歉意。

 

比方A說:「這個星期天可不可以陪我去購物?」

B如果有困難,可以回答:「很抱歉,當天有客人要來,無法出門……」。

萬一不方便直接說明理由,不妨來個「善意的謊言」。

 

人際關係小叮嚀:

曖昧不明的拒絕方式會造成困擾。

明確拒絕+拒絕的理由+真摯的歉意=成功的婉拒。



下班了…記得轉換自己的心情








 

下班了…記得轉換自己的心情

下班了…記得轉換自己的心情.jpg

 

若想明顯區分上班、下班的角色,最重要的是做好時間管理,準時結束一天的工作。

所以,首先要明確訂定「今天要工作到幾點」的目標,努力去執行。

不僅要列出當天應做的事項,也要設定每一事項預定完成的時間,讓自己更有專注力與工作效率。

話雖如此,突然插入緊急事件或臨時需要加班等,都是不可預知的變數,只能盡量做應變。

總之,如果加班到深夜,容易破壞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的平衡,引發身心的不適症狀,平時應留意上班、下班的時間規律與角色轉換。

今天完成不了的工作可以先擱著,等明天早一點來公司處理掉——有時候需要這種彈性的作法,避免給自己造成太大的壓力。

 

對其他事物分散注意力,也能減輕壓力

 

對其他事物分散注意力,也能減輕壓力

對其他事物分散注意力,也能減輕壓力.jpg

 

一旦被症狀嚴重綁架,那日常生活中只會看到以症狀為中心的狹窄視野,病況和不適感會更為加重。

其實生活中還有很多可以做的事,像工作、家事、育兒、人際關係或個人興趣,可試著讓自己的重心擺向這邊。

用更寬廣的視野過生活,藉由其他事物分散注意力,如此一來,就算出現症狀,也不會只注意到症狀。

能從其他事物作不同的體驗,維持心靈的豐富與滿足,就可以減輕被失調症狀綁架的程度了。

 

心理建設小叮嚀:

坦然接受症狀存在的事實。

留意症狀以外的事物,減輕對症狀的注意力。

 

「植物界紅寶石」洛神花營養價值高!

 

「植物界紅寶石」洛神花營養價值高!

「植物界紅寶石」洛神花營養價值高!.jpg

 

秋天是洛神花的產季,紅豔的洛神可製成蜜餞、果醬,也可以拿來泡茶,酸甜的風味令人回味,但你知道洛神有哪些營養價值嗎?

洛神花含有維生素A、C、豐富的花青素、類黃酮素等抗氧化成分,營養價值相當豐富;然而,洛神原始風味偏酸,食用時應留心糖攝取量,以免攝取過多熱量。

 

洛神的營養價值

時序入秋,市場上開始出現一朵朵紅豔的洛神花,洛神的酸甜風味常常作為茶飲、果醬、蜜餞食材,但你知道洛神還有哪些營養價值嗎?

洛神富含維生素A、B、C、鎂、鐵、鈣等多種營養成分,且洛神也含有豐富的花青素、兒茶酸、類黃酮素等抗氧化成分,可以幫助身體抗發炎,亦為眼睛保健的重要成份之一,且有助於促進體內膽固醇代謝,達到降血脂、改善三酸甘油酯的作用。

 

洛神對身體的好處有哪些?

此外,亦有研究指出,洛神茶有助於幫助血管放鬆、以降低心臟收縮壓,達到降血壓的效果。

洛神中的多種多酚類物質可改善肝臟發炎狀態、降低肝臟損傷,有助於保護肝臟健康。

 

由於洛神本身的風味偏酸,因此提醒民眾在飲用洛神茶或製作果醬、蜜餞時一定要特別留意糖分的添加量,以免攝取過多熱量。

 

以上圖文源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並深表敬意,內容僅做公益性分享,若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一天有4個「最佳飲水時機」,你知道嗎?

 

一天有4個「最佳飲水時機」,你知道嗎?

一天有4個「最佳飲水時機」,你知道嗎?.jpg

 

人人都知道,喝水對身體健康很重要!

但可曾想過,要怎麼樣喝水才能真正發揮效果呢?

喝太多、喝太少會對身體造成什麼影響呢?

什麼時候補充水分才是最佳時機呢?

茶可以取代開水嗎?

夏天喝冰水是禁忌嗎?

整理6大QA,教你正確喝水,喝出苗條、健康以及好氣色。

 

Q1:一天該喝多少水?

每日建議成人飲用6-8杯水(240 ml/杯)或是用體重計算*30=每日應飲用之總水量,可隨著當日安排的活動行程、環境而適度調整,多喝開水除了可以避免血液太黏稠、減少熱量攝取,擺脫肥胖及慢性病威脅外,亦可維持恆定的體溫預防中暑,並藉由排尿、流汗以及排便等方式,清除體內廢物,促進腸胃蠕動進而預防便秘,以及避免尿道發炎,維持身體的健康。

 

Q2:喝太多水對身體造成的影響?

喝太多水造成血液中的電解質(尤其是鈉)濃度被稀釋。

血清鈉濃度太低稱為低鈉血症,為了平衡細胞內外液的電解質濃度,血液中的水就會滲透進入細胞,造成細胞膨脹以及電解質稀釋。

症狀有頭痛、視力模糊、肌肉痙攣、抽搐,罕見的情形下會死亡。

水中毒很罕見,馬拉松選手為了怕脫水喝太多水的時候可能發生,這時候預防方式可以改喝運動飲料,補充水分同時補充電解質。

 

Q3:喝太少可能造成身體脫水?

脫水的原因有腹瀉、嘔吐、發燒、劇烈運動、炎熱天氣、乾燥環境、甚至高海拔都會造成脫水。

口渴是身體需要更多水的訊號,但是口渴機制也有失靈的時候,特別是在激烈運動、嬰兒期、生病或是老年期。

輕微到中度脫水的症狀是口腔與皮膚乾燥,疲乏與肌肉衰弱,尿量減少、尿液深黃、頭痛、暈眩。

如果持續脫水,會造成血液溶質濃度上升,血壓下降,心率上升。

身體感覺到血液濃度上升、血壓下降,就會啟動一系列保存水分的步驟,例如強迫腎臟保留水分,減少尿量,但同時仍會有其他途徑流失(糞便、皮膚、肺等),如果持續喪失,就會造成腎衰竭、痙攣、精神混亂、昏迷等,嚴重脫水若置之不顧會導致死亡。

 

Q4:每日最佳飲水時機?

國民健康署特提出「喝開水5要訣」的技巧,並謹記處於高溫環境時,要多補充水分,不要等到口渴才喝,如有需要限水的疾病建議諮詢醫師喝水量。

一、起床一杯水

身體一整晚都沒攝取水分,起床後小口分次慢慢喝一杯300-500ml的溫開水,促進腸胃蠕動、防止便秘。

二、用餐前後配杯水

無論是在家或在外用餐,桌上準備一杯300-500ml的水,餐前或餐後至少半小時分次慢慢喝,取代含糖飲料,避免攝取過多的熱量。

三、外出要帶水

準備500ml以上的水壺,外出運動時隨身攜帶隨時補充水分,增加運動時的血液循環,並避免脫水的發生。

四、製作提味水

可在開水中添加少許檸檬片、各種新鮮水果切片等,或加入茶葉泡製冷泡茶。

五、1,500的水

養成每天喝至少1,500ml水的好習慣,不要等到口渴才喝,且分多次喝、慢慢喝,喝得太急,或一次喝太多,反而會造成身體不適。

 

Q5:現代人忙碌,時常忘記喝水,或覺得白開水很難喝,寧可喝飲料,對於喝足量的水也有壓力,怎麼辦?

白開水是零熱量的最佳飲品,若覺得白開水很難喝,可在開水中添加少許檸檬片、各種新鮮水果切片等,或加入茶葉泡製冷泡茶,亦可適度飲用無加糖的氣泡水。

生活中可將一天所需要飲用之水量用水壺裝好,放在日常生活中時常看得到的位置,經過看到就飲用,就可督促自己將一天飲水的目標達成。

除了白開水外,食物當中的水,包含飲料跟湯品可供應最多的水,若以營養來說,牛奶、豆漿相比汽水或含糖飲料富含優質蛋白質及微量元素。

 

Q6:茶可以取代白開水嗎?夏天到底能不能喝冰水呢?

咖啡和茶含有咖啡因,屬於溫和的利尿劑,每日建議500ml內較不會造成水分不平衡。

吃冰可能會讓血管收縮造成頭痛、腸胃消化不良。

另外已經有許多研究證實吃冰會讓氣管收縮、氣喘症狀加劇。

5招擺脫脂肪肝糾纏

 

5招擺脫脂肪肝糾纏

5招擺脫脂肪肝糾纏.jpg

 

脂肪肝「可逆」已經是一大喜訊,相信不少朋友看到這裡已在心裡偷偷鬆了口氣,不過有付出才能有收穫,想完全擺脫脂肪肝,就該好好把握您的「黃金治療期」——發現脂肪肝卻還沒進入發炎的第一階段。

 

針對此階段的治療方式,不用特別倚靠藥物或是其他醫療機器輔助,首要之務,就是改變「過去不良生活型態」即可!

 

 

1.定期健檢,罹病更要追蹤

 

由於肝臟「沉默」的特性,包含脂肪肝在內的肝病,都少有明顯症狀因而難以察覺,且肝的生理功能較為複雜,因此肝功能指標也非常多種。

若想知道自身是否還在「黃金治療期」,只靠單純的超音波檢查,是無法判別肝臟有無發炎或是其他更嚴重之情況,必須配合抽血、肝切片等進一步檢查,才能真正掌握肝的健康狀態。

 

超過55歲後的脂肪肝患者,若持續有肝功能(ALT)的數值異常,就有較高的機率演變成肝癌,因此高齡者、有脂肪肝的病史、具有B型肝炎或C型肝炎帶原、本身有肝癌家族史等高風險族群,應每半年定期體檢,除腹部超音波以外,還需特別留意腰圍、血壓值、肝功能指數、三酸甘油酯與血糖數值是否正常。

如果確診為肝硬化,則追蹤時間需更加密集,約縮短至34個月定期回門診追蹤診治。

 

此外,年輕患者若已被檢查出脂肪肝,除了需要漸進式地改善生活習慣外,也建議每年定期追蹤,才能確保療效、持續「對症下藥」。

 

 

2.緩和減重,訓練身體機能

 

體重減少35%,可以減少脂肪肝的堆積量,倘若要進一步改善脂肪肝炎及纖維化,體重至少要減少710%

因此,有體重過重問題的病人,飲食必須限制熱量,至少減少30%,或每日減少5001000大卡,以中強度運動搭配健康飲食,進行緩和、適當的減重,盡量不要採取完全斷食等極端方式,以免掉入不斷復胖的「溜溜球效應」之中。

 

「就算沒有肥胖問題,平時多做一些基礎運動或訓練,才是保持身體健康的長久之道。」

每日每次運動量應以30分鐘或是一週150分鐘為基準,強度上至少要達到中強度的程度,大約為些許流汗及微喘。

如果在條件上有實行困難的族群,例如體力及肌力有限的年長者、過度肥胖導致無法正常行動者、孕婦等行動較為不便者,皆可因應個體條件去訂定不同的運動計劃。 

其實只要多運動,如每日快走30分鐘、多爬樓梯少搭電梯,不僅能增加身體心肺功能,還能降低罹患脂肪肝、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想要健康如此簡單,怎麼可以給自己偷懶的理由呢!

 

3.飲食控制,NG食物淺嚐即止

 

「飲食習慣絕對是形成脂肪肝的重要原因之一,因為脂肪都是我們自己吃進去的!」

控制飲食其實不難,只要把握好「多吃天然蔬果及低脂肉類」、「減低攝取糖分與飽和脂肪」兩大原則,就算是跨出了第一步。

其餘像是油炸物、加工食品、含糖飲料及過多酒精等NG食品,只要後續能避免攝取,就可以慢慢將身體調回健康狀態。

 

~~~~~~~~~~~~

線上購買 威力秀 Velixir 照顧健康

https://bit.ly/3CNRtIM

威力秀 Velixir 內含12種維生素、74種礦物質...特價優惠中

小橘, 小橘果汁, vemma果汁, 維瑪果汁, 營養, 保健, 維生素, 神奇果汁, 山竹果, 酵素

 

不過,現今飲食方式不如以往,要完全不碰上述地雷食物或許過於困難。

初期可以先從減量開始,或是選擇替代食物來漸漸習慣。

例如想吃炸雞時,可以先把炸得金黃酥脆、油脂含量最高的雞皮剝掉再吃,飲料則是以無糖飲品代替有糖汽水,餐餐都要有澱粉的朋友也可以改吃地瓜等。

「其實飲食控制沒有想像中那麼嚴苛,不管是『避開吃』還是『取代吃』,只要記得同時補充蔬果與水分,都能吃得開心,吃得健康。」

 

針對減重族群常提到的幾種飲食方式,以大量蔬菜、穀類和橄欖油、堅果為主,輔以雞肉、魚肉等白肉的「地中海飲食法」,確實能有效降低三酸甘油酯以及心血管疾病、癌症和肥胖症的發生率;而「間歇性斷食法」則是透過限制進食的時間,讓人戒掉太晚進食或吃宵夜的習慣,達到減少整體熱量攝取的效果,也有助於減重與改善脂肪肝,只是「無論選擇哪一種飲食法,都要去了解其原理,才能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真正達到減脂效果。」

 

 

4.營養補充,針對個人適量

 

《世界胃腸病學雜誌》等許多研究指出,800國際單位(IU)的維生素E,確實可以幫助細胞不受自由基的攻擊,改善非糖尿病、無肝硬化的脂肪肝炎,但過量攝取可能增加死亡率或攝護腺癌的發生;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魚油,目前主要用來改善高三酸甘油酯血症,合併有高三酸甘油酯和脂肪肝的患者可以考慮使用,但對肥胖症導致的脂肪肝則沒有太大效用。


「其實天然食物就是很好的營養補充劑,例如想要多攝取維生素E,可以每天吃一把堅果;綠茶中的兒茶素,也有助於人體降低總脂肪含量,有效減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靠額外補充營養素來改善脂肪肝,確實可以納入考慮,然而並非每個人都適用,還是要考量個人狀況,並諮詢醫師專業的意見,搭配運動、飲食才是長久之道。

 

 

5.互相提醒,創造健康環境

 

「想擺脫脂肪肝,首先患者的意願很重要,再來身邊的人也很重要!」

若是想維持健康,就要營造一個能夠互相分享、提醒的環境:想像一下,如果身邊的親朋好友動不動就相揪吃香喝辣,是否難以拒絕邀約,又騰不出時間運動?

相反的,若週遭的人改成相約健身運動,時而分享達成減重目標的喜悅,此時堅持健康生活的門檻,好像也就沒有那麼遙不可及了。

 

「畢竟改善生活習慣是條漫漫長路,難就難在持之以恆,有人陪,當然走得更長久。」

脂肪肝並不可怕,一旦願意開始改變,並且漸進式的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就能護肝又護心、擺脫黑白的「肝苦人生」。

 

 

鹽巴吃太多,健康問題多

鹽巴吃太多,健康問題多.jpg

 

心臟衰竭有不同的嚴重度,從第一級到第四級,第一級是比較輕微的心臟衰竭,第四級是比較嚴重的心臟衰竭,當然愈嚴重的患者鹽巴限制會愈嚴格。

鹽巴進到體內後,會把水份留在體內,心臟衰竭患者沒辦法迅速將水分排出體外,所以吃愈多鹽,留在體內的水愈多,心臟的負擔也愈重,容易導致病情惡化。

 

每日鹽巴攝取量在健康成年人希望能夠小於6公克,在輕微心臟衰竭患者希望能夠小於5公克,在嚴重心臟衰竭患者要小於3公克。

要怎麼控制在5公克以下?

煮菜時都不要加鹽巴,一天就秤5公克食鹽,吃東西時就用這5公克食鹽搭配。

這作法當然很嚴格,然而心臟功能不好的患者就必須這樣嚴格限制。
 


至於喝水量,一般人一天喝水量大約是2000毫升,心臟衰竭患者一天只能攝取1000至1500毫升的水。

這裡指的「水」,並非只有直接喝的水,還要包括食物中的水,因為米要加水才能煮,米飯裡約50%是水,稀飯裡約80%是水,青菜、水果的含水量高,喝的湯全都是水。
 

 

口很乾怎麼辦?

通常會建議用棉棒沾水含一下就好,千萬不要吞下去。

如果喝了太多水,可能會喘,腳會水腫,晚上沒辦法平躺睡覺,還有一個更簡單的評估方法,就是每天測量體重看有沒有上升。

 

可以使用低鈉鹽嗎?鉀離子對身體有什麼影響?要注意什麼?

心臟衰竭、高血壓都跟過量的鈉離子攝取有關,所以有人會使用低鈉鹽,但是使用低鈉鹽時有幾件事情要特別注意。

一般的食鹽是氯化鈉,低鈉鹽則是氯化鉀。

心臟衰竭病患通常腎功能也不會太好,腎功能不好的病患排鉀能力會下降,所以鉀離子可能累積在體內。

鉀離子在體內的濃度有非常嚴格的範圍,鉀離子過高的時候可能會心律不整,甚至心臟停止跳動。

另外,有些藥物會干擾鉀離子的排除,例如有些利尿劑能留住鉀離子,導致體內鉀離子濃度上升,使用低鈉鹽便要非常小心。

若使用低鈉鹽,一定要告訴醫師。

 

在脂肪攝取方面,建議使用哪種油?

 

在脂肪攝取方面,建議使用哪種油?

在脂肪攝取方面,建議使用哪種油?.jpg

 

過度的脂肪攝取常常會造成動脈粥狀硬化,約有一半心臟衰竭病患都是因為心臟血管阻塞造成,所以要留意脂肪攝取。

 

脂肪分成三大類,飽和脂肪酸、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多元不飽和脂肪酸。

 

「飽和脂肪酸」在豬油、牛油等動物油和紅肉的比例較高,另外椰子油、棕櫚油也含有高比例飽和脂肪酸,飽和脂肪酸比較耐高溫。

 

「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在橄欖油、芥花油、花生油、芝麻油等植物油裡的比例較高。

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對人體而言是相當不錯的油,因為它可以降低低密度膽固醇,可以提高高密度膽固醇,本身具有抗氧化的效果,但是這種油有個弱點,就是不耐高溫,經過高溫烹調容易受到破壞,破壞之後會產生大量自由基,所以這種油比較適合涼拌或低溫拌炒,不適合高溫煎炸。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在大豆油、玉米油、葡萄子油、葵花子油中的比例較高。

大家熟悉的魚油,也是多元不飽和脂肪酸。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在高溫下亦容易裂解,產生自由基,對人體有害,不適合高溫烹調。

 

該選擇哪種油?

要看烹調方式,若是低溫烹飪可以選擇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對人體來講是比較好;若是高溫油炸,選擇飽和脂肪酸會比較理想。

美國心臟學會有建議,攝取油脂要適量,我們每天的能量來源,來自於油脂的能量最好小於30%。

平常使用的油最好75%來自於不飽和脂肪酸,只有25%左右來自於飽和脂肪酸。

感染諾羅病毒常出現的症狀及加速復原的飲食技巧

 

感染諾羅病毒常出現的症狀及加速復原的飲食技巧

感染諾羅病毒常出現的症狀及加速復原的飲食技巧.jpg

 

諾羅病毒是時常於秋冬傳染流行的病毒,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統計,近期單周因腹瀉就醫的人次將近14萬人,近4周腹瀉群聚通報也有64起,其中28起(44%)檢出諾羅病毒,由於就診人數、群聚通報案件都高於去年(2022)同期,疾管署也提醒民眾,諾羅病毒傳染力高、容易引發群聚感染,時節接近農曆春節過年連假,與親友歡聚慶祝時也務必注意手部衛生與飲食安全。

諾羅病毒感染後,常出現腹瀉拉肚子、嘔吐、發燒等與腸胃炎相似的症狀,且諾羅病毒傳染途徑常與食物污染中毒有關,因此照顧諾羅病毒患者時,飲食的調整也十分重要,究竟感染諾羅病毒之後,可以吃與不能吃的食物有什麼推薦與禁忌?

感染諾羅病毒的患者可能會感到極度的疲累,一天中也可能出現多次上吐下瀉的不適症狀;頻繁的嘔吐、腹瀉可能會讓患者處於脫水狀態,對於幼童、老人、有其他疾病的患者更需注意脫水的危險性,警覺徵兆包括排尿量減少、口腔或喉嚨感覺乾燥、站起身時感到暈眩,嬰幼兒也可能發生哭泣時沒有眼淚、異常嗜睡、異常挑食等症狀。

 

感染諾羅病毒常出現的症狀包括:

  • 噁心嘔吐(~100%)
  • 腹瀉拉肚子(約45%)
  • 發燒(30%)
  • 腹部絞痛(常見)、脹氣
  • 頭痛
  • 身體痠痛
  • 倦怠
  • 胃痙攣

由病毒造成的腸胃炎可能會讓氣體通過腸道時出現隆隆聲響(腸鳴),而感染諾羅病毒後,腸道還可能會因感染而受損,產生短暫的乳糖不耐,此時若喝牛奶便會出現腹脹、腹痛、放屁、水便等症狀。

 

加速復原的飲食技巧:

  1. 注意補水分、電解質:避免脫水。
  2. 少量多餐、清淡飲食:避免過油、高糖食物刺激腸胃蠕動。
  3. 注意營養攝取:補充優質蛋白質,幫助腸胃道細胞修復。

 

待腹瀉較改善後,即可嘗試以下食物:

  • 蒸魚、雞胸肉等較不油膩食物。
  • 少量食用水果,蔬菜。
  • 若是以牛奶為主食的幼兒,則以少量多餐方式餵食。

 

諾羅病毒會傳染嗎?酒精消毒無效!怎樣保護家人不被傳染?

  • 勤洗手
  • 戴口罩
  • 環境勤消毒
  • 避免生飲、生食
  • 使用公筷母匙
  • 感染者勿烹飪

用坐式馬桶還是蹲式馬桶大便,到底哪一種比較健康?

 

用坐式馬桶還是蹲式馬桶大便,到底哪一種比較健康?

用坐式馬桶還是蹲式馬桶大便,到底哪一種比較健康?.jpg

 

現在大概幾乎99%的住家都是使用坐式馬桶,只有在公廁裡會見到蹲式馬桶,根據內政部《公共建築物衛生設備設計手冊》規定,公廁設置坐蹲式廁間比例2:3,顯示目前公廁採用蹲式的馬桶還是比坐式多得多。

相信,絕大多數人都習慣使用坐式馬桶,但至今蹲式馬桶仍舊並未被淘汰,顯示還是有它的存在價值,那到底使用坐式與蹲式馬桶,哪一種比較健康呢?

 

國外研究指蹲著排便更符合人體排泄系統的結構

國外曾經有人做過研究,發現使用蹲式馬桶的人排便時間減少也會覺得更輕鬆,因為蹲著排便更加符合人體排泄系統的結構。

最主要的原因是,蹲式比坐式的「肛直腸角」角度要大。

人體在肛門內有一塊恥骨直腸肌,這塊肌肉是個圈圈的形狀,會把直腸圈到裡頭勾起,讓直腸形成一個向前的角度,被稱為「肛直腸角」。

而這個「肛直腸角」角度的大小,會根據我們人體站、坐、蹲等體位的不同而變化,例如,正常坐姿的「肛直腸角」約有80到90度,當人蹲下來的時候,就會再增加10到30度。

而恥骨直腸肌在平時是用來控制直腸,以方便儲存糞便,當人在排便的時候,恥骨直腸肌會放鬆,肛直腸角增大,排便時就比較輕鬆,而肛直腸角小的時候,就需要使用更多腹部的力量,也容易引起排便不順。

 

蹲式馬桶容易讓人腿部發麻,且不適合老年人與膝關節不好的人

這樣看起來,使用蹲式馬桶好像真的比較有助於排便順暢,且出力較少,但大家也提出質疑,因為腿部蹲久了很容易發麻,特別是對於老年人等關節不好或行動不便的人來說,更是一種痛苦的排便方式。

看起來坐式馬桶就沒有這些困擾。

 

到底蹲式與坐式馬桶哪種容易讓痔瘡發作?

甚至有人提出,因為兩條腿蹲久了,會導致肛門周圍靜脈血液回流會受到影響,增加長痔瘡的風險。

這個說法,到底正不正確呢?

的確,如果有痔瘡的人,恐怕都不太願意用力排便,怕會引發痔瘡發作,照這個邏輯來說,使用坐式馬桶時腹部壓力小,在排便時就需要多用力一些,也就容易增加腹內壓,所以容易引起痔瘡的發生;而需要出力比較小的蹲式馬桶,應該是比較不容易引起痔瘡發作。

但很多有痔瘡的人卻很擔心,用蹲式馬桶很容易讓原本躲在肛門內的內痔因為重力與肛門直腸角增大的關係,更容易跑出來變成外痔。

事實上,只光從排便時採用蹲姿或坐姿來分析痔瘡的發病機率,真的是很不科學的作法,因為不管使用哪種姿勢排便,只要是上廁所的時間過長,都可能會引起痔瘡。

因為長期保持一種動作如久坐久蹲,都會影響直腸海綿體的靜脈血液回流,讓它過度膨脹,也會導致它的支撐結構失去彈性而引發痔瘡。

因此,從生理結構上來說,只要是健康的成年人,使用蹲式馬桶要比使用坐式馬桶對排便順暢與健康有一定的好處,但是不論是蹲式或是坐式的排便姿勢,都跟引起便秘、和痔瘡發作沒有必然的關係。

 

使用哪種馬桶,還是要看個人的習慣和健康狀況

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其實真的沒有說使用蹲式馬桶或坐式馬桶,就一定比較健康的說法,最好還是依照個人習慣與健康狀況來選擇。

如果是有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膝關節受損的人,或是老年人與孕婦,當然應該使用坐式馬桶。

但如果有排便不暢或便秘的人,可以試試蹲式馬桶,或是在使用坐式馬桶時,在腳底下加個小板凳,可能會讓你排便更順暢。

需要喝多少水?

 

需要喝多少水?

需要喝多少水?.jpg

 

平常大家最常聽到的喝水建議,是一天要喝八杯水,而一杯水的份量約為250毫升,也就是說,每天總共要喝約2升的水左右。

雖然說補充水分時,白開水、純水是最好的選擇,但如果其中幾杯是無糖的咖啡、茶類,也是沒問題的,雖然咖啡與茶都有些微利尿的作用,但通常喝了之後,對整體水份還是有增加作用,不會因此而脫水。

另外,除了喝水之外,我們還能從食物,像是水分含量多的蔬菜、水果等,或是其他飲品,像是牛奶、果汁等攝取到水份。

不過,有趣的是,其實這個一天要喝八杯水(兩千毫升)的建議,並沒有特別的科學根據。

好幾十年前有學者認為,我們喝的水分大約應該要與攝取的熱量相符合,由於當時建議平均一天攝入約兩千大卡,就有了一天該喝兩千毫升的說法。

為了讓民眾好記,又變成了八杯水。

現在有的飲食建議對女性建議一天要喝到十一杯水,男性則要喝到一天十五杯水。

吃乳酸菌和吃益生菌的效果一樣嗎?

 

吃乳酸菌和吃益生菌的效果一樣嗎?

吃乳酸菌和吃益生菌的效果一樣嗎?.jpg

 

你一定聽過吃「乳酸菌」或「益生菌」可以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消化,但你知道嗎?乳酸菌並不等於益生菌!

時常會有人把它們歸在同一類,以為是相同的東西,現在就來搞懂它們的差別在於何處,知道真相讓你少花大錢。

 

隨著年齡增長,體內好菌的種類與數量都會減少,間接使免疫能力降低,這也是為什麼需要補充好菌的原因,先來了解乳酸菌與益生菌的差別,再看看可以從何種天然食物中攝取。

 

乳酸菌是什麼?

乳酸菌是廣泛存在於自然界的微生物,通常生活在我們的消化系統、泌尿系統和生殖系統中,存在於肉類和蔬菜以及發酵食品內,優酪乳、優格、養樂多都是常見的乳酸菌產品。

 

可以多喝養樂多、優酪乳補充乳酸菌嗎?

養樂多、優酪乳都是經過發酵的飲品,裡面的確含有活的乳酸菌,其中,優酪乳的菌數與蛋白質含量較高,不過,為了喝起來更順口,業者會添加糖水、香料進行調和,提醒大家挑選時,盡量選擇「無糖」的優酪乳,可以喝得更健康。

 

乳酸菌與益生菌差在哪?

乳酸菌是上述提到,代謝醣類會產生乳酸的微生物;「益生菌」是全部有益菌的總稱,包括很多菌種,含乳酸菌和酵母菌,而乳酸菌內只有「少部分」是屬於「益生菌」。

益生菌需被科學家認可對健康有益的菌株才能稱為益生菌。

 

常見的益生菌有以下5種:

A菌-嗜乳酸桿菌

嗜乳酸桿菌是小腸中數量最多的菌種,具有免疫調節、降低膽固醇、維持消化道健康等效果,還有研究發現,婦女使用菌數一億以上的A菌食品半年,能降低3倍以上的念珠菌感染,所以又被稱為「女人的益生菌」。

 

B菌-比菲德氏菌

比菲德氏菌是嬰兒一出生時,腸胃道中最多的菌種,隨著年齡增長,它在人體內的數量會大量減少,能平衡消化道內環境,抑制壞菌繁殖,幫助消化道消化順暢、維持細菌叢生態、調節生理機能。

 

C菌-乾酪乳桿菌

乾酪乳桿菌存在於人類的腸道及口腔,定殖能力強,兼具保健消化道健康、幫助消化,調節健康及加強對抗力的作用,養樂多的主要菌種就是乾酪乳桿菌。

 

LP菌-副乾酪乳酸桿菌

副乾酪乳酸桿菌的LP菌是由台灣許清祥博士所篩選出的菌種,根據臨床實驗發現,連續補充一個月可改善過敏、異位性皮膚炎,幫助調整體質。

 

LGG菌-鼠李糖乳桿菌

鼠李糖乳桿菌是首株被證實,可以在人體消化道中存活定殖的益生菌種,因此,至今相關的科學研究非常多,可以幫助改善過敏、腹瀉,預防蛀牙、牙周病。

 

吃柿子的禁忌有哪些?這2類人少吃為妙

 

吃柿子的禁忌有哪些?這2類人少吃為妙

吃柿子的禁忌有哪些?這2類人少吃為妙.jpg

 

柿子含有較多單寧酸,倘若於空腹時食用,並同時攝取蛋白質含量較高的牛奶及優酪乳等飲食,容易引發消化不良

由於單寧酸及蛋白質經胃的消化反應後,會因胃酸所提供的酸性環境,形成一種膠狀沉澱物,稱作鞣酸蛋白(又名為柿石),而此種沉澱物不易被腸胃道吸收,會在胃裡結塊,妨礙消化,引發便祕及其他腸胃道問題。

因此建議腸胃較差者應酌量食用。

建議每日最多攝取1顆拳頭大的柿子即可,以避免食用過量,造成腸胃不適;民眾在食用柿子前,不妨將具有高含量鞣酸及單寧酸的柿子皮去除,亦可減少腸胃刺激。

此外,因柿子也富含鉀離子,腎臟功能不佳的慢性腎衰竭及洗腎患者也應避免過量食用,否則可能會造成腎臟代謝負擔,使病況加重

 

柿子的功效與好處

柿子的功效與好處.jpg

 

1. 維生素C有助於改善膚質

每100公克甜柿中就含高達75.9毫克維生素C,含量比同質量的蘋果高了近30倍。

維生素C有助保護皮膚細胞,提升皮膚再生機能,並促進真皮層的膠原蛋白增生,使肌膚有彈性、不鬆弛。

此外,維生素C還能降低皮膚遭紫外線侵害,促進色素代謝及淡化斑點,還能改善血液循環不良所引發的皮膚暗沉,達到除皺與美白等功效。

 

2. 維生素A預防乾眼症及夜盲症

每100公克柿子富含1105I.U.維生素A及640微克β-胡蘿蔔素,而維生素A是構成視紫質的主要成分之一,能維持人體正常視覺功能,適當補充便能預防夜盲症發生。

此外,維生素A還能促進淚液正常分泌,有效改善眼睛乾澀、疲勞等乾眼症症狀。

 

3. 高膳食纖維能控制血糖

柿子富含果膠,為一種水溶性膳食纖維,能包覆住醣類,比起非水溶性膳食纖維能在腸道內停留較長時間,減緩葡萄糖的吸收速度,適量食用能有助於控制血糖

不僅如此,水溶性膳食纖維還可以包覆膽酸,並促使其排出體外,以增進膽固醇代謝,進而降低血中膽固醇濃度,以達到預防心血管疾病的功效。

 

男人會越來越怕冷,這是腎虛的緣故

 

男人會越來越怕冷,這是腎虛的緣故

男人會越來越怕冷,這是腎虛的緣故.jpg

 

中醫認為,男人屬陽,一般火力大,不怕冷。

但是,隨著年齡增長, 男人會越來越怕冷,這是腎虛的緣故。

腎陽不足,人體的臟腑器官缺乏溫煦,陽氣無發生發,人就會感覺寒冷。

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有“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 起居衰矣”的說法,也就是說,人到了40歲,腎中陰精已經衰減了一半,人也就開始衰老了。

所以,男人如果感覺怕冷,就需要及時補腎。

 

1.多吃溫補腎陽的食物。

如牛肉、韭菜、辣椒、蔥、薑等食物, 都有很好的補腎精、助陽氣的作用,經常食用能改善男人腎陽不足的狀態,有很好的強身功效。

需要注意的是,當身體調理好了,就不要過分滋補,以防上火。

 

2.當歸羊肉湯。

當歸羊肉湯是一劑處方,出自《醫方集成》引《 濟生》,具有補氣養血,溫經止痛之功效。

其中,當歸是補血、 活血的良藥,而羊肉性溫、味甘,有補虛勞、祛寒冷、溫補氣血、補腎助陽的功效,二味同煮,是很好的補腎助陽方,對於年過40、 腎虛體寒的男人有很好的效果。

具體做法是:取羊肉100克, 當歸10克,生薑3片。羊肉洗淨,切小塊,放入砂鍋,加入當歸和生薑,放入足量清水,大火煮開後,轉小火煲1~2小時,食肉飲湯。

 

3.多進行戶外活動。

怕冷的男人除了注意食補外,還要注意多進行戶外運動, 以不太激烈又能夠活動關節和筋骨的運動為佳,如慢跑、太極等,能顯著提升陽氣,緩解怕冷症狀。

 

3招緩解胃脹氣

 

3招緩解胃脹氣

3招緩解胃脹氣.jpg

 

許多人有腸胃脹氣症狀、或是胃痛胃不舒服時,就會吞胃藥解決。

使用藥物治療胃脹氣,必須了解其形成原因, 進而對症下藥,才能達到最大效益。

 

常見的消脹氣治療藥物依據其作用方式可分為幾種:

1. 消除脹氣的藥物

改變腸胃道中氣泡的表面張力,讓氣泡凝聚在一起、排出體外。

此藥只有局部物理作用,不會干擾胃酸分泌。

 

2. 增加腸道蠕動藥物

此類藥物能夠促進腸道和胃部的蠕動,增加氣體排出, 和吃蔬菜水果、攝取膳食纖維是同樣的道理。

 

3. 益生菌

乳酸菌可以使腸內菌叢恢復正常、抑制害菌的生長, 進而減少食物醱酵產生氣體的機會。

攝取益生菌整治腸胃算是從根源解決問題,因此它需要一段時間, 所以不適用於急性胃脹氣的治療。

泡芙人如何降體脂?吃大蒜、辣椒、薑黃有幫助?

 

泡芙人如何降體脂?吃大蒜、辣椒、薑黃有幫助?

泡芙人如何降體脂?吃大蒜、辣椒、薑黃有幫助?.jpg

 

如果已經是「泡芙人」,該如何成功減脂?

選擇零卡果凍、蒟蒻乾、蒟蒻條、海苔等熱量較低的零嘴滿足口腹之慾,盡量少吃高熱量加工食物。

在日常營養分配最好維持定時定量,避免一天低於2餐。

尤其要避免只吃小點心或下午茶當成正餐,容易造成營養素攝取不足與代謝率下降。

喝水不足也會影響身體代謝,減重時喝水最好喝足體重乘上40 cc(如50公斤體重則為2000cc), 如果擔心喝水喝太多引起水腫,應減少烘焙食物或高鹽飲食的攝取。

維持足夠的水分與充足睡眠,都是理想體重控制所不可或缺。

辛香料有增加代謝、幫助脂肪燃燒等效益,不排斥者可在料理中加入辣椒、大蒜或薑黃等食材,取代醬油、 美乃滋等醬料,一天攝取一餐即可。

可烹煮薑黃飯、或是吃火鍋時與蔬菜、肉品同時食用,不失為在三餐加入辛香料的可行作法。

耳鳴知多少 ?

 

耳鳴知多少 ?

耳鳴知多少.jpg

 

耳鳴是什麼?

耳鳴是指在沒有外來噪音時一個人感覺有耳內鳴響或其他頭部噪音。

平均每五個人中有一個人曾經有過某種程度的耳鳴。

耳鳴原因的診斷必須要依靠詳細的詢問病史、檢查耳道、特別有無耳垢及發炎,接著藉助X光甚至核磁共振、電腦斷層掃描,以及多種平衡試驗等檢查。

 

為什麼會有耳鳴?

耳鳴的原因很多,大致分為以下幾類:

1.過敏反應

食物:烈酒、紅酒、乳酪、巧克力、蜂蜜;其他能夠引起偏頭痛的食物也會引起耳鳴:大豆、味精、過熟的香蕉、酪梨、橘酸類的水果。

人造糖精和耳鳴、暈眩及一些嚴重的問題有關。

 

2.疾病:耳道發炎、貧血、甲狀腺機能低下、心血管疾病、高血壓。

3.腫瘤:聽神經瘤。

 

4.創傷及手術

•    頭部外傷—突然發作耳鳴。 

•    牙科手術—難拔除的牙齒手術、超音波洗牙,由於強烈聲音傳導,以致聽力受損,耳塞無法防止骨傳導。

•    耳蝸移植或其他頭部手術—意外傷到聽力系統引起內耳感染時會耳鳴甚至重度耳聾。

•    Arnold chiari畸形。

 

5.藥物、咖啡、酒精

許多處方藥及成藥會導致永遠性或暫時性的耳鳴及或聽力喪失,有耳鳴的病人在使用任何處方藥前應詢問醫師及藥師是否有耳朵毒性,這些包括:水楊酸止痛類(高劑量的阿斯匹靈)及其它許多非類固醇的止痛藥、葡萄糖胺類抗生素、抗憂鬱藥、腎臟環狀抑制的利尿劑、抗瘧疾藥、口服避孕藥及抗癌化療藥物。

 

6.噪音暴露

•    高度噪音的重覆暴露。 

•    來自核磁共振、電腦斷層掃描、其他非侵入性掃描機器的聲音。 

 

7.其他癥候群   顎頷關節症候群。

8.壓力和焦慮。

9.耳垢。

 

有耳鳴,怎麼辦?

若有耳鳴,應儘快看醫生,對症下藥。

假若除耳鳴外,還感到暈眩、耳脹感或單側的聽力喪失,更應立即求診,以防止聽覺系統進一步受損。

假若耳鳴是因弱聽而引致,配戴經聽力學家驗配的助聽器可加強你接收外來聲音的能力,有效減低受到耳鳴的影響。

若確定耳鳴並非因弱聽或疾病所引致時,便可以輕鬆和樂觀的心境面對。